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 > 正文

两会申聚焦|从全球城市中脱颖而出,上海何以作答

  • 国际
  • 2025-01-14 07:22:21
  • 7

多年以后,当人们回顾2024年时,在全球城市网络中,目光或许会首先定格在上海。

2024年,上海地区生产总值有望迈上5万亿元新台阶,经济总量稳居全球城市第一阵营;上海港成功装卸5000万个标箱,成为首个年吞吐量超5000万标准箱的港口,连续15年领跑全球,为世界经济注入“稳定剂”。

上海陆家嘴。澎湃新闻 资料图

当AI浪潮席卷全球,上海把握产业风口。2025年首个工作日,市委书记陈吉宁调研模速空间及人工智能企业;上海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正在形成,AI产业规模已突破3800亿元;AI工具已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打开豆包、Kimi,撰写文案、编写代码、生成视频……

2024年7月16日,上海,工程师在和智能人形机器人进行沟通训练。视觉中国 资料图

面对1949年以来最强台风正面登陆,上海依靠人工智能与气象科技联手,精准预测台风路径;结合数字化管理平台的“智慧大脑”,一次次高效应对强风暴雨,城市管理像绣花一样精细。

这是一座光荣的人民城市,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2024年,上海新增4000多张养老床位、3000多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呼应养老需求;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一年筹措超3万张床位,让快递外卖、保安保洁等一线劳动者,在上海有家的温暖。

“准备拼手速!”在2024年年底前的一些日子里,上海市民乐此不疲地调好闹钟,在网络平台领取消费券,“乐·上海”服务消费券持续释放这座城市的消费潜力。魔都有多么好玩,隔壁的韩国人一定很懂,否则也不会“周五下班飞上海”。

2024年12月,来上海游玩的韩国年轻人。澎湃新闻记者 陈悦 图

正如人们所反复感慨的,上海是一座迷人的“魔力之都”。

过去这一年,上海以“干字当头、奋力一跳”的精气神,勇挑最重的担子,敢啃最难啃的骨头,勇当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

向前看,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1月14日,2025年上海两会全面拉开帷幕,新起点,再出发。上海要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努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放在全球视野,上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025年,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深化人民城市建设,都是上海要做好的“必答题”。

如何从全球城市中脱颖而出,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答案不在别处,就在上海的使命重任当中。

5万亿城市

中国第一个5万亿元城市,已呼之欲出。

上海市市长龚正在2025年元旦献词中透露,2024年全市生产总值有望迈上5万亿元新台阶。这意味着,上海这座璀璨的东方明珠,有望成为中国第一个GDP迈入5万亿元的城市,也成为全球经济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

2023年,上海GDP已达到4.72万亿元,结合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2023年全国GDP为129.4万亿元,比初步核算数增加3.4万亿元,在此基础上,2024年上海经济总量突破5万亿元大关,已无多少悬念。

上海武康大楼。澎湃新闻 资料图

GDP达到5万亿元是什么概念?这个经济规模超过了比利时、泰国、阿根廷、以色列等国家GDP水平(根据其最新公布的2023年数据)。纵观全球顶尖城市,这个经济总量与纽约、东京、洛杉矶、伦敦、巴黎等城市同处于第一阵营。

当然,数字不代表一切。2024年1月,全国人大代表、时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相较于数据本身,近年来上海经济总量增长背后的结构升级、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城市治理、高品质生活等诸多方面的进步,是这座城市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出现的新特征。

这一鲜明特征持续显现。2024年前三季度,上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达66,341元,同比增长4.2%,继续稳居全国首位。这不仅再次证明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经济实力雄厚,也彰显了市民的高生活水平和强劲的消费能力。这也是市民“拼手速”抢消费券的动力之一。

放眼全球顶尖城市,上海保持着健康的产业结构,二、三产业多向发力。科创、金融、贸易、制造、航运,上海没有依靠单一支柱,而是“多条腿走路”,在大变局下保持韧性和活力。

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一座城市既能建造航空母舰、大型邮轮,也能制造国产大飞机,这在全球是不多见的。当前,上海正在加快形成“(2+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最新的2024年前三季度数据显示,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总产值同比增长8.6%,其中,集成电路增长20.8%,人工智能增长3.2%。上海的经济增长动能已在转换,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国家交办给上海的重要战略任务取得了持续提升。

“五个中心”

加快建设“五个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

对上海而言,强大的城市影响力不仅限于经济本身,而是凭借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等“五个中心”,持续强化城市核心功能。

核心竞争力,是一座城市得以保持领先的能力,也是上海近年来被反复讨论的一个热词。过去一年,上海聚焦“五个中心”建设,城市核心功能进一步强化,有不少“高光时刻”。

当前AI大模型的浪潮席卷全球,上海从“魔都”变身“模都”。全国首个大模型生态社区模速空间揭牌一年多,已汇聚255家大模型企业、34个备案大模型以及100余家投资机构,助力上海打造人工智能“高地”。

上海西岸,徐汇滨江,人工智能聚集区。澎湃新闻 资料图

2025年第一个工作日,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专题调研模速空间及人工智能企业。新年第一站选在这里,自有深意。陈吉宁指出,人工智能是上海着力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事关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升,事关产业深度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走进模速空间,能清晰地看到一条大模型的浓缩版产业链。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有着差异化的认知和愿景,但在通往通用人工智能(AGI)的道路上,他们都朝着同一个方向迈进:对标国际最前沿的大模型发展水平,做出中国企业自己的引领性产品。

2024年12月22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迎来历史性时刻。上海港成功装卸这一年第5000万个标箱,由此成为全球首个年吞吐量超5000万大关的港口,连续15年领跑全球。

2024年上海港第5000万标准箱(TEU)装卸成功完成。上港集团 供图

海上运输是国际贸易中最为主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这些集装箱从上海港进进出出,满载各类货物,随海水运往全球各国,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稳定剂”。如果将5000万标准箱层层叠放起来,高度相当于14600余座珠穆朗玛峰。

上海“五个中心”加快建设,还呈现出联动发展、耦合共生、相互赋能的新特点。上海港通过多式联运、沿海捎带等功能创新,既促进了国际中转箱量增长,还带来了航运保险的增长。而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同样借力金融中心提供高效的贸易融资服务、汇率对冲工具、交易支付手段,发挥整体效应。

开路先锋

2024年最后一天,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建设完工,开始试生产。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这一具有变革性意义的项目从开工到竣工仅用时7个月,再次刷新“上海速度”。

这是特斯拉在美国本土以外的首个储能超级工厂项目,初期规划年产商用储能电池1万台,意味着从2025年起,上海生产的商用储能电池将供应全球市场,以“上海速度”和“中国智造”助力地球村的“绿色未来”。

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地处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这个项目本身固然令人期待,但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上海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近年来,上海引进外资规模保持高位。仅2024年1-6月,上海新设外资企业达3007家,增长18.3%,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00亿美元。截至2024年12月初,这一年上海新增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47家,累计已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超过1000家。

临港新城。澎湃新闻 资料图

临港新片区作为一块“试验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国家试制度、补短板、探新路。2024年,迎来揭牌五周年的临港新片区区域经济规模迈上新台阶,特殊经济功能加速孕育,已累计形成70个全国首创性制度创新案例。

临港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年产值已突破3200亿元,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四大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4.1%。不光如此,国内外青年才俊奔赴临港,临港新城已成为“年轻的城,年轻人的城”,仅2024年上半年新引进国内人才就达2.37万人,相当于一个普通城镇的人口。

毗邻临港新片区,东方枢纽——东海之滨的“超级工程”2024年全面提速。上海将再造一个“世界级门户”,东方枢纽是事关国家战略实施和上海长远发展的重大工程。全面启动建设后,东方枢纽上海东站预计2027年7月通车运行,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计划到2030年全面建成。

一展惠全球,进博会成为中国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的大平台。2024年第七届进博会成功举办,共有129个国家和地区的3496家展商参展,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297家,创历史新高,按一年计意向成交金额达到800.1亿美元、比上届增长2%。

沪苏湖高铁、市域机场线2024年底接连开通,上海和长三角的联系再次拉近。作为中国首个跨省域的都市圈,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4年也浮出水面:一个囊括长三角14城、聚集着1.1亿人口的超大尺度都市圈形成,将开创长三角区域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局面。

2024年12月26日,首趟沪苏湖高铁列车G9508抵达新建的上海松江站。当日,上海松江站同步启用。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人民之城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给杨浦区“老杨树宣讲汇”全体同志回信,对他们表示亲切问候并提出殷切希望:“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希望你们继续讲好身边的生动故事,带动更多市民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和治理,共建和谐美丽城市,共创幸福美好生活。”

2024年12月,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明确,要以更大力度推进人民城市建设,努力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

人人住有所居,是美好生活的基础性组成部分。为解决来沪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问题,2024年上海继续建设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超过7万套;再筹措供应“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床位3万张以上,让外卖小哥等城市一线劳动者“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

上海城市更新加力推进,2024年10月,徐汇东安一、二村完成上海史上最大单地块一次性征收,6000多户居民就此挥别旧居,奔向美好新家园。如今,老一辈上海人记忆深刻的“拎马桶”现象大幅减少。2024年“两旧一村”改造提速,城中村改造年度认定项目达21个。

2024年10月,上海徐汇东安一、二村启动集中搬迁。澎湃新闻记者 俞凯 图

上海大量公园、公共空间让人们有丰富多彩的生活,现在,首个世界自然遗产也有了。2024年7月,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顺利通过评审,上海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等5处提名地跻身世界自然遗产之列。冬季固然清寂,崇明东滩因为候鸟的到来,一派生机勃勃、野趣盎然。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作为复杂巨系统,超大城市在极端天气等突发事件面前,承受着更为复杂的压力,更加考验城市的应急反应能力。而真正的“战略敏捷”,来自日常的“厚积薄发”。

2024年9月,台风“贝碧嘉”“普拉桑”连续登陆上海,前者为1949年以来登陆上海的最强台风,后者带来多年罕见的持续强降雨。上海市气象局局长冯磊回忆,借助人工智能,气象部门实现了对“最强台风”的精准预测,为防台工作提供指引,成为守护城市安全的“无名英雄”。

2024年9月15日晚上,台风“贝碧嘉”登陆上海临港前夜,上海临港集卡中心党群服务站辟出临时安置点,为众多卡车司机提供食宿服务。澎湃新闻记者 李佳蔚 图

最近这些天,“周五下班飞上海”成为许多外国年轻人的新潮流。走在上海街头,“洋面孔”稀松平常。2024年,上海接待入境游客超过600万人次,“中国入境游第一站”的格局逐渐形成。一座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像磁铁一样,源源不断吸引全球人才、游客前来。

站在2025年新起点,必须清晰认识到,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但从全局看,中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力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对上海来说,龙头带动优势、改革开放优势、科技和人才优势、治理现代化优势也没有变。一句话,“干字当头,奋力一跳”。上海要围绕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在2025年进一步挑大梁、作贡献,像善于搏击风浪的海燕一样,勇于乘风破浪、迎接挑战。

周寰 设计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