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长安影像:一周城市生活

  • 资讯
  • 2025-02-21 10:40:26
  • 15

如今,在互联网的飞速传播与“信息茧房”所造成的群体隔阂中,人们对于看到生活真实一面的渴望愈加强烈。但当创作者进入到真实生活的“现场”,跟随自己的被访者,挖掘其人生经历背后的故事和细节时,总会充满重重困难和阻隔。

不久前,第三届“长安城真实影像计划”试图聚集这样一批影像创作者,他们探寻来自真实生活中的人物和故事,这些真实影像的来源可能是不同职业——医护人员、安保、学生或教师,也可能来自不同阶层——写字楼的白领、为生活奔波的商贩、社会边缘人......

本期回顾,我们邀请本届“长安城真实影像计划”的大众选片人沧榦,再度呈现这场以“真实”为评判标准的影展中,现实所能呈现出的复杂与瑰丽。

(本期主持:明星辰)

近期回顾

2024年12月21日至12月23日,2024长安城真实影像计划(Chang'an City Real Film Project,下文简称CRFP)在西安举办。自2022年来,长安城真实影像计划以记录真实影像为初衷,至2024年已是第三届,它在西北以及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也日益增长。

本届CRFP设有“亚洲真实”竞赛单元、“长安视野”展映单元、“日常对照”论坛单元等,其中有16部“亚洲真实”影片与5部“长安视野”影片,参赛电影首先由来自电影方面各行各业的大众选片人筛选,再由评审团评委做最终评定。

2024长安城真实影像计划海报

活动开幕介绍时,主办人李鑫龙介绍:长安城真实电影计划最初是在2022年西安疫情期间,向大家征集更多反映“真实”的影像。这些真实影像可以是关于医护人员、安保人员、学生教师,也可以是从写字楼里的白领到为生活奔波的商贩等等不同的社会角色,同时也可以是身边的亲人、社会边缘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关于真实影像的看法。在互联网的作用下,信息、影像的爆炸增长使得人们对于真实的影像也愈加渴望。而本次参与竞赛的电影,每一部都真切地展示了关于“真实”各个方面的展现。

“亚洲真实”:纪录片的姿态

本次活动的核心单元“亚洲真实”,所包括的影片大多是对“真实影像”内涵的深度挖掘与讨论,所有参展影片都真切地展示了生活的不同面向与社会中的多样化人群。

《石史诗》作为“亚洲真实”的开幕影片,追溯一块来自希腊的大理石,通过石材的加工产业链,侧面展现了中国在全球资本主义市场中的商贸与文化交流。影片中,一对持流利中文、年轻美丽的希腊姐妹作为希腊文化的符号吸引着国人与观众的眼球;而另一方面,国内石材加工、手工工厂简单的机械复制工作与产业的衰落则展现出:国内物质高速增长之后出现的文化困局。这些大多以一种揶揄和错位的方式呈现,在观影过程中不时有笑声迭出。

导演王申提到:对于这部纪录片来说,它以大量大广角和固定镜头、冷静地展现文化商贸交流中的怪现状——“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或许已经没有英雄的史诗;有的只是商业化的奇观与文化符号的复制。”虽然文化交流对于我们听起来习以为常,但是只有将其通过镜头展现,才能看到一些不寻常的真实。《石史诗》以一种冷峻展现却不失幽默的方式批判了这一现象。

开幕影片《石史诗》

吕东庭的《草吠声》则展现出了在大火的“网红经济”下,底层游民也试图加入到互联网直播浪潮带动的经济与社会身份参与中。在《草吠声》中,主角王哥和朋友谢哥作为两个流浪汉(而他们自己却不承认这一身份),在上海城中一边流浪一边直播,在此过程中既收获了不少流量粉丝,但更多是人际冲突与生活困境。这一纪录既是吕东庭的影片,也是他正在参与研究的研究生课题。《草吠声》这个名字象征着即便是来自底层的“草根”,也希望在互联网的直播大潮中发出一份自己的声音。同时,导演承认,影片中删去了一些关于他们更为直白与侵略性的“黑暗面”。

在映后交流中,有观众提问,是否对于这些人物的生活表达并不完整?这样的做法是否会导致人物“失真”?吕东庭则坦言,在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已经产生了友谊,是否展现这些内容也令他感到困惑与纠结,而最终他认为,纪录片的选择性展现也是一种属于导演的权利。此片获得亚洲真实竞赛单元的年度影片奖。

纪录片《草吠声》展现了底层游民试图加入到互联网直播浪潮之中的故事

纪录片的优势在于对于现实的纪录与呈现,但影片总是被有所选择性地展现。纪录片可以通过它展现的现实事件的交错,实现对于更为抽象的“真实”的展现。

纪录片《地》讲述的是东北两个村庄之间的土地争议。导演张明亮所拍摄的时间恰好是2022年,导演插入了俄乌之间的冲突,以此来隐喻村子之间的复杂历史遗留问题。导演在映后交流中披露,纪录片主角实际上是自己的父亲。这却受到观众对其立场的质疑。张明亮遗憾地表达:即便自己申明了公正客观记录的立场,却也被另一个村庄的村民看做是“敌人”,不被允许到另一个村庄中去拍摄。而这或许也是拍摄纪录片一些无可奈何之处。导演只能以特殊的形式来呈现和阐述这样一种真实。

导演交流环节

此外,“亚洲真实”单元中,《烧秸秆》、《秃羊》、《奔猪》等短片也以不拘一格的风格展现了不同地区的地理风貌与人文风俗,讲述着一个个真实又动人的故事。

“长安视野”:西部影视精神

“长安视野”展映单元是本届CRFP的一大亮点。该单元专注于聚焦和推广陕西籍影像创作者、陕西高校学生以及在陕西取景拍摄的作品,展现本土关怀。西部影视拥有优良的创作传统。

在本世纪初,从西安电影制片厂中走出了张艺谋、陈凯歌、谢飞、吴天明等一批享誉世界的电影导演与制片人。“长安视野”不仅仅是对于西部地域特色的捕捉,更是对于西部青年影视从业者的肯定和对西部影视传统的致敬。

《十八岁金色少女心》聚焦两个青春少女的校园生活,拼贴画般的剪影表达着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无聊校园生活之间的张力。校园生活的一切变得流动起来,画面颜色鲜亮起来、少女之间的对话可爱起来——所有蒙太奇都带着青春少女的古灵精怪与清甜纯真。虽然“世界末日”——十八岁生日和高考将至,但是它们所带来的无聊与无趣都在少女们疯疯癫癫的打趣和游弋中被消解、改造成为青春的乐事。导演王天妍本科就读于西北大学,此片获得长安视野单元观众票选荣誉奖。

纪录片《十八岁金色少女心》获得长安视野单元观众票选荣誉奖

纪录片《明天更漫长》呈现的是属于青春的另一种真实。陕西籍导演磨占俊在导师建议下,拍摄一群西安大学生去往江苏常州的工厂打工的经历。影片中的工友形形色色,工厂中的各种意外与冲突频发,工厂的生活亦疲惫枯燥,而导演的镜头却只是冷静地纪录着自己和工友的种种日常。这种忠于现实的纪录贯彻了现实主义的风格与原则,深刻地揭露了劳工待遇问题,并且有力地表达了年轻人在面临时代困境时真诚且坚韧的精神。

纪录片《明天更漫长》记录了西安大学生去往常州打工的经历

此外,在这一单元中,《公园日记》展现了旧公园游乐设施的拆除。其中小孩与老人之间的互动让人顿觉时光飞逝。回忆里的童年离我们远去,镜头中流出的是对于过去浓浓的怀恋与感伤。《试卷》则考察在近几年大热的托福考试中的教育培训与枪手问题。它揭示出许多教育培训机构逐渐助长了学生极端功利追求成绩的现状,同时也体现出当下青年面对考试的无助与挣扎。《烟火年年》则是一部家庭影像,纪录着亲人之间生离死别。导演李梓君将镜头对准自己的爷爷奶奶,记录了他们每年春节的生活点滴。在爷爷生病后,他躺在床上的方言自白,言语平淡却深情厚重,直击人心。

活动现场上观众提问交流

“日常对照”:真实影像的力量

“日常对照”单元共设置三个主题论坛“我的摄影机不撒谎——西北政法大学的纪录片人才培养”“真实影像的另一种可能”“我们所期待的‘真实’”,邀请学界人士、评委以及诸多创作者一同对于影像的传播、教育与电影制作展开讨论。

在全国范围内,西北政法大学在纪录片领域的探索具有鲜明的特点。策展人李鑫龙提出,尽管“政法”与“纪录片”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领域难以想象会产生交集,但西政的实践却打破了这一常规,迸发出了意想不到的创作火花。多位优秀的纪录片导演,诸如《棒!少年》的摄影师危凯、《纺织城》的导演王杨等,都从这一平台崭露头角。

在“我的摄影机不撒谎”论坛上,王杨指出,西北政法大学的创作视角和理念极为自由,许多作品回归了纪录片的本质,展现出强烈的原创性,而非简单模仿。王杨认为,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西政学子在思辨性上的突出表现,尤其是不同学科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交流,形成了独特的创作视野。

论坛现场

与此同时,A Film电影主理人雷一松也提出:当前华语电影中,来自非专业院校的作品往往更具创造性和突破性。他分析道,专业院校的教育体系往往存在美学惯性,这种惯性可能束缚了学生的创作自由,使得他们在表达上趋于保守和单一。相比之下,非专业院校的学子更能打破传统框架,追求创新与个性化。

在评委论坛“我们所期待的‘真实’”,三位评委导演——杜海滨、范俭和韩帅,分别分享了在评审过程中对影片的深度考量,探讨了他们对于“真实”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

杜海滨指出,当前电影市场上,尤其是院线片的商业化趋势,对观众的电影趣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大量院线片的冲击下,观众逐渐丧失了对电影个人趣味的敏感。”他认为,评委论坛的设置对于提升观众的影像鉴赏力具有重要意义。李鑫龙对此深表认同,他强调,评委论坛不仅能够为青年导演们提供更多的创作启发,也能帮助观众提升对于电影的思辨能力。

(文/图  沧榦,随想写作者、2024长安城真实影像计划大众选片人、公众号“沧榦书斋”主理人)

本周主题推荐

《民族志纪录片创作》

本书从学理层面梳理了影像民族志这一学科的过往与现状,详细解析了这类纪录片的具体制作流程,书中特别提供了如何与拍摄对象交流、快速融入社群的技巧和诀窍,以帮助初次创作的学生及年轻导演更顺畅地开展田野调查和记录工作。

《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

本书集结了罗伯特·麦基30年的授课经验,对《教父》《阿甘正传》《星球大战》等经典影片的详细分析中,清晰阐述了故事创作的核心原理。

《纪录片也要讲故事》

本书从运用纪录片讲故事的角度出发,介绍了怎样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戏剧性事件,并对这些素材进行巧妙安排,给观众提供独特的视角与体验。书中汇集了大量真实案例,以及十多位当代顶尖纪录片大师和专业人员的特别访谈。

《从真实到艺术:讲好纪录片的影像故事》

纪录片用影像记录生活、社会乃至历史,但其内在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需要有“故事”作为支撑。本书从“影像故事”的角度切入,系统、全面、详细地介绍了纪录片制作中涉及的写作性问题,探讨制作纪录片的“内力外功”。

《石史诗》

本片追随一块被视为西方文化标号的大理石在希腊和中国国际贸易中的三段往返,展示以中国经济作为驱动力的资本主义新时代全球化“食物链”上的众生相。

《草吠声》

本片讲述了两个异乡男人组成“直播搭子”,寄居在不同的桥洞之下。在一个“全民直播”的时代,人人都想从互联网里分得一杯羹。他们以“创业者”的身份自居,互联网成了他们眼中的“救命稻草”。他们每天通过手机直播、唠嗑、打PK、策划拍摄短视频,企图在网络的世界里追逐自己的“梦想”。“桥洞”到底是逃避的乌托邦还是“楚门的世界”?

活动推荐

上海·活动&线上直播哪吒闹海:中国神话IP的前世今生

详情请关注 陆家嘴读书会LUJIAZUIBOOKCLUB微信公众号

上海·讲座社会学与建筑学双重视野解读上海新千年之交

详情请关注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上海·活动普鲁斯特×City walk漫读会 第十三期“亲爱的外婆”

详情请关注 上海图书馆信使微信公众号

上海·讲座生活·艺术·人民——《人民至上:年画、连环画、宣传画里的新中国百姓生活》分享会

时间:2025年2月23日下午2点
地址:上海图书馆淮海路馆4F多功能厅
详情请关注 讲座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上海·活动唱念做打中的“她力量”

详情请关注 YOUNG剧场微信公众号

上海·分享文学还能打动人心吗?

详情请关注 思南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上海·活动冒尖儿探探团:像孩子一样理解城市

时间:2月22日 周六 9:30-11:30
地点:浦东城市规划和公共艺术中心
详情请关注 大鱼营造微信公众号

上海·新书分享会《女性卫生用品的社会史》新书对谈

详情请关注 建投书局客微信公众号

北京·展览震荡不消磁——探测1990年代以来中国内地和香港的声音实践

详情请关注 北京中间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成都·展览如此漫长·如此浓郁——黄永玉新作展

详情请关注 成都市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西安·展览喃喃——龚纯锋个展

详情请关注 寨子空间微信公众号

长沙·展览彭薇个展——“七天”

详情请关注 艺术野疯狂微信公众号

线上讲座平汉粤汉铁路沿线聚落形成及层级演化

详情请关注 建筑史学刊 JAH微信公众号

(如果您想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dongyl@thepaper.cn)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