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正文

来自高校的AI眼镜创业者:不急于盈利,先触摸到实际需求|在春天许一个愿望

  • 文学
  • 2025-02-02 12:08:06
  • 8

界面新闻记者 | 张熹珑

高校的创业者也成为AI眼镜的一股势力。

来自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人工智能学域博士生郭伟钰,在2022年底创办了广州元交互技术有限公司,瞄准AI赛道。

受家中长辈的影响,郭伟钰很早就有创业的想法。加上就读的港科大(广州)鼓励学生进行创业,人工智能专业出身的他也在寻找合适的AI硬件作为主营产品。随着大语言模型的兴起,团队瞄准了眼镜这一载体,将自研的语音模型搭载在眼镜上,眼镜具备一键录音和会议纪要生成功能,还能进行同声传译、AI助手问答、会议纪要、AI会议搜索。

轻量化是该眼镜的研发重点。团队对麦克风、电池、电路重新做了设计。麦克风只有3毫米左右,电池则采用了固态电池,能量密度高,进一步减少体积和重量。综合下来,整副眼镜重量只有20克左右,跟一副300度普通眼镜的重量差不多。

目前,这款AI眼镜处于试产阶段,已进行了约300件的前期售卖,预计在今年下半年量产。

不过,郭伟钰团队也走过弯路。2024年之前,公司将精力放在神经手环的研发上。受曾经的元宇宙概念热潮影响,这个初创团队基于神经接口技术,研发了可与AR/VR终端结合使用的神经手环,当时还接洽了字节旗下Pico项目。但元宇宙的泡沫随即而来,行业订单骤减、频频裁员,产品还没来得及上市就被宣告了结束。

作为当前为数不多的活跃主题,AI眼镜被视为消费市场的新机会。但在谷歌、华为、百度、小米等海内外大厂的“夹击”下,初创企业如何找到自身的市场空间,仍是郭伟钰团队在探索的事情。

2025年有望成为AI眼镜爆发元年。据IDC研究,预计2025年全球AI眼镜市场出货量为1280万副,同比增长26%;中国AI眼镜市场出货量为280万副,同比增长107%

不过,经过神经手环的创业“滑铁卢”后,郭伟钰改变了心态。他认为,与其拼硬件、抢先推出产品,不如先完善应用生态,找到市场实际需求打磨好产品,“虽然还是在烧钱阶段,但是也不急于盈利。”

这家公司将用户群体锁定在年轻白领群体身上。郭伟钰认为,对于初创公司而言,先服务好一小撮用户,就算是胜利的一步。

元交互AI眼镜 拍摄:张熹珑

 

以下为郭伟钰自述,界面新闻编辑整理:

受家里长辈的影响,我一直都有创业的念头。我的祖父创建过工厂,从小听他讲创业的事情,我也萌生了这样的想法。

我的第一次创业是在大学本科期间,当时的专业是软件工程,从软件入手做了一个APP,主要给学校学生取快递、取外卖,算是创业路上的“小试牛刀”。

正式的创业是在我到港科大(广州)之后。学校本身鼓励学生创业,也有专门的知识转移部门和创业导师。2022年底,我和几个人工智能专业的同学一起创建了广州元交互技术有限公司,我在公司里担任CTO。在学校的帮助下,公司获得了各方融资约500万。

创业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尽管有技术研发的优势,但是市场急剧变化下,我们也走过弯路。

一开始我们锁定了神经手环为主营业务,这是脑机接口的一种产品,通过读取胳膊、手腕上神经末梢的信号来识别人体动作,研究后期也做出了硬件产品。手环主要用于两方面,可以供残疾人使用。另一个主攻的市场是元宇宙,手环结合VRAR设备手柄后,用户可以做更复杂的任务,比如隔空打字。

当时我们接洽到字节旗下VR项目Pico,也跟几个下游企业谈好了意向订单。但是2023年底,元宇宙市场进入了低谷期,几个下游公司的出货量骤降,还出现了大幅裁员情况。我们的手环项目也因此腰斩。

项目终止后我们很着急,毕竟公司账上的资金一直在流失。这个时候,大语言模型兴起了。加上之前做手环期间接触了很多VRARXR眼镜厂商,对这个品类有初步了解。内部经过一个多月的讨论和调研,决定把赛道转移到眼镜上。

基于Llama通用型开源架构,接入自研的语音大模型,加上大湾区周边电子产品配套很便利,我们的AI眼镜产品很快就做出来了,眼镜功能包括AI助手问答、智能录音、会议纪要、音频转译、同声传译、内容查询等。我们对麦克风、电池、电路重新做了设计,眼镜重量只有20

很多投资人关心的问题是,我们的产品如何避免同质化。的确,现在越来越多大厂下场做AI眼镜,初创公司还是面对蛮多困难和挑战。经历了上次创业的失败,我们也得到一些启发,AI硬件一定要找准用户群体,针对用户的需求痛点。像神经手环,并不存在长期使用、持续绑定的场景,所以消费者不买单。

我们有一位来自科大讯飞的创业导师也提建议,第一批产品一定要选一个很细分的用户市场,这样对初创企业来说更容易打磨好一个产品,因为我们资源、人力有限。

最终,我们把用户群体定在90后、00后的年轻白领上,一方面,年轻人对新产品接受度更高;另一方面,当前对于大语言模型的应用主要还是在日常办公。针对这个群体,我们已经在抖音、TikTok上进行了C端的私域售卖,销量约300副。

这些用户也提了很多建议,比如针对现有的会议纪要功能,希望可以自动生成未来日程、行程计划,甚至是提供决策建议。现在我们还在完善私域用户反馈的问题,包括对会议记录、日程管理和信息播报这些方面进行优化。如果顺利的话,预计在今年下半年实现量产。

尽管眼镜硬件设计已经符合量产的标准和需求,但我们并不急于进行市场推广。无论是上次元宇宙项目还是这次的AI眼镜,我们观察到一些类似的现象——大家都在非常着急地打磨硬件,要更好的续航、更好的显示,但是却忽略了软件生态是否有所欠缺,以及市场是否存在切实的需求。

所以等算法或者生态完善之后,再去快速跟进硬件,我认为这是更稳妥的做法。软件上,还是要更贴近用户,找准真实需求,这个需求一定要抛开做新品类的“炫酷”倾向。比如针对白领这部分用户,我们会实际分析他们日常中遇到的问题,像开会、对外接洽、日程管理,再通过AI技术把这些功能构建起来。

接下来,我们首先会服务好私域用户,下半年正式交付后,再逐步做推广,订单量达到万副左右就比较满意了。这个目标不算激进,因为我们认为AI眼镜还没有完全成熟,我们更关注用户的反馈来进一步完善功能。虽然公司现在还在烧钱的阶段,但我们不急于实现盈利,先把产品打磨好。

本质上AI眼镜是一个电子消费品,但又不同于以往的3C产品。像手机,一般是三四个SKU,而眼镜天然具有时尚属性和健康属性,一个最简单的眼镜品牌都有几百甚至上千种SKU。这种多元化的市场是小企业的机会。我们没法跟大厂比拼硬件,但是可以通过敏锐的用户洞察和相关的功能设计构建壁垒。

除了C端用户,我们也会考虑跟B端企业合作。一方面计划跟现有的传统眼镜企业合作,比如博士眼镜、宝岛眼镜等就成立了AI眼镜专柜和售卖渠道,我们也在洽谈能否上这个专柜,成为供货商,客户可以贴牌或直接售卖。另一方面也在规划自己的海外独立站,进行线上售卖。这在海外是比较常见的一个方式,很多墨镜品牌也通过这种方式售卖。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