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徐寅生,男,1938年出生于上海,著名乒乓球运动员,曾担任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是中国乒乓球运动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徐寅生是第26、27、2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团三连冠主力,后任国家队教练。任国际乒乓球联合会主席期间,他推动乒乓入奥,并且主导推动40mm大球改革,为推动世界乒乓运动的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本文节选自《时间的赛场:上海体育口述历史》(上海市体育宣传教育中心、上海音像资料馆/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5年出版),系2022年11月8日对徐寅生的口述采访,采访地点为上海市黄浦区局门路796号中国乒乓球博物馆会议室,采访者为李东鹏、戴怡,整理者为李东鹏、宋玥、欧阳田融。
图1 徐寅生
上海的乒乓球现在发展得很快,群众性的乒乓球活动开展得也非常好。上海的乒乓球运动员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先后出现了很多世界冠军、奥运会冠军。乒乓球起源于欧洲,原来叫“桌上网球”,是从网球演变过来的,距今大概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关于乒乓球传入中国有两种说法:一个说是先传入广州,另一个说是先传入上海。说乒乓球先传入广州可能是认为欧洲的一些乒乓球爱好者将其带进来的。对于先传入上海的说法,则是认为乒乓球从日本传入上海的可能性大一点。因为上海的乒乓球爱好者打球,都是用直握球板,而直握球板的日本比较多。广州的乒乓球爱好者打横板的较多。尽管说法不一,不管怎样,乒乓球都是从外国传到中国,并逐步受到大家的欢迎。一开始,打球的规模不是太大,但上海也有一些民间高手,并且他们的技术水平经过不断的练习而得到了提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他们参加过亚洲或者远东的一些乒乓球比赛,取得过一些好成绩。
图2 1935年举办的“上海市第三届乒乓联合杯”
一、向世界高峰攀登:新中国乒乓球的崛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乒乓球在上海甚至全中国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体育活动,乒乓球运动也随着中央的政策,特别是毛主席“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在中国广泛地开展起来。而且,乒乓球是比较容易开展的活动,因为它要求的条件不是太高,有一张桌子,有两块板就可以。
上海的乒乓球正式发展起来,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那时中国乒乓球协会还没有正式成立,因而就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名义去加入国际乒乓球联合会(英文简称“ITTF”,中文简称“国际乒联”)。当时第一任国际乒联主席是英国人蒙塔古,他看到中国举行的全国性运动会中也有乒乓球比赛,就邀请中国加入国际乒联。中央研究认为,可以利用这块体育阵地,扩大中国体育在国际上的影响。而且,开展乒乓球运动可以增强人民体质。所以在1953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乒乓球部加入国际乒联,成为国际乒联大家庭里的一位成员。
既然加入国际乒联,就有可能去参加世界锦标赛。当时世界锦标赛已经有一定规模,技术水平也很高。所以中国乒乓球参加世界锦标赛,就可以看到世界上的乒乓球技术处于什么水平,也可以看到我们自身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当时国家体委主任是贺龙元帅,他非常重视乒乓球运动,就集中了国内一些乒乓球好手,一起进行强化训练。我们开始时成绩不算太好,大概是先列入国际乒联的乙级队,最高水平是甲级队。我最先是作为乙级队开始参赛,经过第一代国手的努力,比如上海的王传耀、孙梅英,从香港移民到广州的姜永宁,我们从国际乒联的乙级队上升到甲级队,而且位列甲级队的前几名。因为国家体委重视,能够采取一些强化措施,再加上教练、运动员的努力,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我们就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1957年,我们男女队均在甲级队了。
1959年,在德国多特蒙德举办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赛前,中国乒乓球队提出“要向世界高峰攀登”的口号。特别是容国团,他在1958年广东省体育工作会议上登高一呼,说:“三年内夺取世界冠军。”他的表态、决心,激励了整个乒乓球界。当时我还在读书,喜欢打乒乓球。尽管知道中国乒乓球有可能在未来“攀登世界高峰”,但听到容国团的豪言壮语,我的心情是既振奋又有点担心。当时日本是乒坛霸主,他们拿了很多世界冠军,我们用两年的时间拿世界冠军是不是太短?在世界锦标赛单打比赛中,在其他队友都被淘汰的情况下,容国团单枪匹马,过五关斩六将,战胜日本、欧洲的一些名手,最终获得男子单打世界冠军,这个成绩来之不易。
图3 1959年,容国团获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单打冠军
具体说明一下,美国老将迈尔斯也曾获得过世界冠军,容国团在半决赛中跟他相遇。因为迈尔斯采用了防守打法,容国团开始时不是很顺利。在落后导致的比较被动的情况下,容国团改变战术。既然攻不赢,容国团就跟他“泡蘑菇”,两个人就互相搓球。迈尔斯是位老运动员,加之在领先的情况下,看到容国团攻不下,便开始轻视容国团。容国团的第二手“搓攻”有个特点,就是同样的手法能够搓转球与不转球,对方判断错误就容易出高球。在落后的情况下,容国团通过改变战术越打越好,一直到最后,把对方的意志彻底磨掉了。有一个球,容国团攻球赢了后,球掉在栏板外面,正常情况下迈尔斯应该出去捡球,然而他已经无心继续对战了,就向裁判示意认输,但裁判不允许。迈尔斯只能懒洋洋地去把球捡回来。
决赛的对手是匈牙利老将西多,他曾多次获得世界冠军。就在几天前进行的团体赛中,中国跟匈牙利争夺决赛名额,容国团在比赛中输给过西多,因此西多认为战胜容国团没有问题,他稳拿冠军。匈牙利队提前做好了准备,甚至鲜花都预备好了。结果,容国团把他打败了,他成为我国第一个男子单打世界冠军。这一场胜利对于中国的体育界、乒乓球界是一个莫大的鼓舞,这是中国体育项目的第一个世界冠军,也打开了中国乒乓球运动员通向世界冠军的大门。从这以后,乒乓球界解放思想,成绩越来越好。两年后,在北京举办的第26界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中国蝉联男子单打冠军,也获得男子团体、女子单打冠军。三项冠军的获得使中国乒乓球正式进入世界强队行列。
在北京举办的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举办大型的世界锦标赛。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北京市也做了很多工作,在北京东郊新建了一座能容纳一万多人的体育馆,克服了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许多困难,在全国大力支持下如期建成、开幕。当时贺龙副总理兼任国家体委主任,他表示世界锦标赛一定要办好,一是接待工作、组织工作要做好,二是我们中国队要取得好成绩。从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开幕式到闭幕式,包括中央领导同志出席、各国运动员的接待等,都非常成功。当然也有小插曲,据说日本运动员以为到中国会吃不好,就自己准备了大米做饭。后来运动员们互相熟悉后,我们也问日本队运动员:“有没有这个事?”他们说有准备大米,但是中国接待得很好,根本用不着。开幕式非常隆重,一些中国传统剧目如京剧表演等都非常成功。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成功,推动了中国乒乓球运动继续发展。从此以后,在祖国大地上掀起了一个乒乓球的热潮。比较形象的是,中小学生书包里都会带一块乒乓球拍子,随时随地都可以打乒乓球。中国乒乓球继续突飞猛进,到1965年,获得了男子团体、男子单打、男子双打、女子团体和女子双打五项冠军。
二、集百家之长:我的乒乓球成长之路
我从小喜欢打乒乓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读书的小学里没有体育设施,教室是在弄堂里的三层楼,足球、篮球、排球都看不到。放学以后,大家在胡同里玩,其中有一种活动就是打乒乓球,因为它比较方便,拿粉笔在地上画个框就可以作为桌子,中间摆两块砖当作球网。就这样蹲在地上打,打得兴奋的时候还可以站起来进攻,十分有趣。那时候乒乓球是一毛左右一个。球被踩瘪了,放在开水里面泡一泡就能恢复。我还出过洋相,有次球被踩瘪后,我想让它快点恢复,就把乒乓球放在煤球炉子旁边烤,结果烤着火了。乒乓球板是自己找的一块木板,锯一锯就能用。到了初中时的大光中学,学校里面有一个乒乓球台,但没有上油漆。
图4 弄堂里的简易乒乓球桌
上海乒乓球有基础,因为上海的乒乓球房比较多,有的家里面也会放一张台子。南京路上的永安公司,他们有一张很漂亮的球台。我们胡同口的皮革业工会,也添置了一张球台。因为场地不够大,球台只能斜着摆放,我有时候会在这里打球。当时用尽各种办法找地方打球。上海工人文化宫的走廊里面,有四五张球台。这里不同水平的人都有,大家自己备球打擂台。玩三分球,赢了当擂主。擂主可以一直打下去,但不用自己的球。谁要打擂,谁带球。输了以后,把球拿回去。
我没有接受过正规训练,打的是野路球,但我看到好技术就积极学习。我水平不高时,一些水平高的人经常发旋转球欺负我,我怎么也摸不着方向。为此,我开始动脑筋学习怎么发球等,锻炼我的观察能力、自我掌控能力、学本事能力、独立作战能力等。与接受正规训练的学生不一样,我的动作虽然不规范,但好处是集百家之长,可能有新发明、新创造。
图5 徐寅生在与罗马尼亚队比赛瞬间
我发球一般是从右边发力,发到左边。有一次我发现发出去的球,到了对面后速度比较快,而且带拐弯,上海人叫它“螺丝球”,我就掌握了这种技术。1956年,刚刚参加东京世界锦标赛并获得世界亚军的罗马尼亚队到上海来访问,上海市体委为了培养年轻人,选派了当时还在学生队的我。在双打比赛时,我用上了这种发球。双打比赛中间是一条线,接发球的人在右半台,很容易接。欧洲人喜欢打削球,速度比较慢。对方又是世界亚军,我只是个小孩。我发球速度比较快,到了对面后球突然往右拐,对方老兄根本不注意,接球时连球皮都没有碰到。观众都笑了,他的队友也笑他,意思是怎么连球皮都没摸着。全场观众都起哄,为此停了半分钟。
三、无名的英雄:破解日本弧圈球
我自己打球,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随意发挥,这也是现在正规训练里欠缺的一些东西。练基本功需要正规训练,但不能太死板,要对运动员多一些包容,让他们多一些个性、想法,给他们发挥空间。训练时教练在旁边看着,我们就规规矩矩练。教练离开后,我们就自己玩,这时就可能有新创造、新发明。比如,我的球突然一个拐弯,如果把它当成偶然现象,不去深入了解,就略过了。但如果发现这里面有什么规律,继续再试验,很可能有一个新发明、新创造。我是这样看问题的,历史发展到今天,科学那么发达,有好多新技术发明出来,并不一定是先设计好的,往往是从偶然的现象里面得到启发,各行各业的发明都如此。有的教练看不上上海这些运动员,因为打的都是野路球,但有一些东西可能是突然发现的,比如弧圈球,弧圈球现在是最流行的、最先进的进攻型打法。弧圈球怎么来的?它是20世纪60年代日本运动员发明的,他们原来攻击动作比较慢,有一定的旋转,攻击能力比较强,后来他们发明了弧圈球。弧圈球旋转很强,第一次碰到顶不住,都会飞出界外,很难对付。在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前3个月,我们才知道日本有一种新的秘密武器叫弧圈型上旋球,后来叫“弧圈球”。当时匈牙利、南斯拉夫两个运动队访问日本,碰到这个新技术打法,接完球就飞出界,一点办法都没有。他们告诉我们日本有这种技术,但我们也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样子,甚至去杂志上研究。
日本对中国乒乓球也比较重视,他们把我们当作主要对手,所以他们准备拿新发明的弧圈球来对付我们,在杂志上已经吹风有新的秘密武器。他们为了适应中国的打法,去访问香港。我们听到消息后,马上派人去秘密调查。当时没有录像机,也没照相机,就是我们的教练庄家富在场地里看,感觉这个进攻确实威胁很大,跟原来的攻击动作不一样。但一个香港运动员刘锡恍赢了星野,这说明弧圈球很厉害,但也不是绝对赢不了。
经了解后,有运动员提出来只有与弧圈球实战才能找到方法,因此,许多本可以参加世界锦标赛的运动员,为了国家的利益主动去学弧圈球,帮助主力队员训练。因为动作不一样,许多人发力的胳膊都拉肿了,而且个人成绩肯定也不行了。他们在后面的3个月里陪着我们训练,领导也叫我们“战略上要藐视弧圈球”,它不是不可战胜的,战术上要重视并且研究怎么破它,要准备在最困难的情况下不泄气。“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比如21分里面我输你多少个球,但是我能赢回来。所以叫“第一不怕,第二认真对付,第三准备最困难的局面”。经过3个月突击训练后,在比赛中,对于弧圈球,我们虽然输了不少,但最后依然拿下团体冠军。我们把这些学弧圈陪我们训练的运动员,叫无名英雄。
四、经典时刻:“十二大板”的背后故事
“十二大板”发生在1961年的北京世乒赛上,是我在比较困难局面下的一个球。第一场团体赛,我的对手是一位左手选手木村兴治,他也是一名弧圈球选手,速度比较快。我不大适应,输给了他。当时中国跟日本比赛争夺团体冠军。我第二场再打时的对手是星野展弥,也是一位弧圈球选手,虽然实力比木村稍弱,但作为上届世乒赛的冠军,他也不好对付。我是在大比分1:0输一场的情况下跟他打,压力比较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开局不顺利,先输了一局。在教练、观众的鼓舞下,追到1:1,第三局时,我打到20:18领先。我在这里要穿插一个故事,日本运动员的特点是喜欢用冒险打法,通俗地讲就是“破罐子破摔”。比如对手领先容易保守。这时日本选手发球就攻,攻不着就拉倒。第二,他们处于被动时会离开台子放高球,给对手“机会来了”的感觉,利用急于求成的心理状态。这是日本队的两个绝招,思想的突破容易改变局面,反败为胜。扣杀失误后,会对运动员的情绪产生很大的刺激,脑子一旦分神,就会被对方利用。
老一代运动员向我们介绍经验时,讲到日本运动员有这种绝招。讲的人可能无心,但是我记住了。当日本运动员落后,我就要预防他抢攻,我自己先主动进攻,反而让他成了防守。他就放高球,这时比分是20∶18。我知道自己不能上当,就慢慢地扣,不急于求成,就一板、两板,不使劲下杀手。他一共放了十三板,第十三板他失误了,我十二板赢了,所以有了这么个故事。
图6 徐寅生著名的“十二大板”影像截图
不是说我十二板本事大,而是在这种情形下,我没有跳进对手挖的坑,最后打出了十二板的局面。当时观众比较兴奋,打一个球,喊一声,我全神贯注于球台,也听不见观众的呼喊声。十二板赢了,整个场上的风向就不一样了,我们3:2领先。最后一场容国团打赢了,我们以5:4拿下了团体冠军。观众看得过瘾,打的人也紧张。经过那么多年,现在还把它作为一个经典时刻,实际上现在难度应该不大。
五、“小球推动大球”:20世纪70年代的乒乓球与中美外交故事
“乒乓外交”是1971年在日本名古屋举办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期间发生的事情。当时尼克松已经有改善中美关系的需求,实际上两国政府之间早就有接触,著名的斯诺,就在天安门上和毛主席一起观看庆祝国庆的游行队伍。可以说,乒乓球交往只能说是中间的一个插曲。
这段时期我们有两届世乒赛没有参加,到了第31届世乒赛重新参加,对外部的情况不是太了解。当时的日本乒协主席也是亚洲乒协主席,他认为在日本举办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不能缺少中国队,所以他特意到中国来邀请中国队参加。他是带着善意来的,后来在周总理的过问和关心下,达成了重新参赛的协议。
毛主席对这次世乒赛非常重要,还要求增加送的简报数量,以了解更多情况。对庄则栋与美国选手科恩的友好接触给予肯定。代表团按照国内指示,邀请英国队和拉美的一些队伍访问中国。听说这个事后,美国队的一位团长跟我们领导讲,“听说你们邀请了那么多队访问中国,怎么不邀请我们美国队?”当时中美两国间没有交往,但在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见面时都以礼相待,该比赛就比赛,该握手都握手。“外事无小事”,代表团很快向国内汇报这件事。外交部、国家体委写了一个《关于不邀请美国队访问》的报告上送中央研究,经周总理和毛主席同意,决定不邀请美国队访华。隔了几个小时候,风云突变。中方决定邀请美国乒乓球队在世乒赛后访问北京。世界震惊。
时隔多年后,毛主席的护士长吴旭君在接受记者电视采访中回忆了当时的情况。毛主席作出决定后,一直在静静地思考问题,她就预感可能有什么大事要发生。吃完饭时,毛主席让她告诉外交部,邀请美国队来访问。这可把护士长吓了一大跳,生怕自己听错。毛主席见她没有马上行动,催着她说,赶紧去邀请美国队来访问,不然来不及了。那么,美国队访问中国之行终于敲定。他们在世乒赛即将结束前得到了正式邀请,紧接着他们的北京之旅就要开始。“乒乓外交”确实是中美外交的一个契机,创造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但如果没有乒乓球,也可能有其他“球”的机遇。
庄则栋则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做了一件合适的事情。当时美国一位嬉皮士运动员错上了我们这辆车。周总理在出国以前指示我们,出去不光是为了比赛,要友谊第一,增进各国人民间的友谊。美国运动员上错车也很正常,但我们都没有理他。庄则栋却牢记总理的指示,一看美国人一个人下不了台,就主动地去跟他聊天。正好新闻界又都在关心中美交往的事,我们下车时,记者们看到一位美国人在中国队的车上,就开始报道这个新闻。
图7 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比赛现场合影
六、世界冠军的摇篮
在新中国成立前,上海已经有一批乒乓高手。受日本的影响,上海的乒乓球爱好者也用直板。同样是直板打球,但上海人民用的是圆形拍,日本是长方形拍。握拍方法我们比日本来得灵活自如。看日本人打球,他们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而我们是五花八门,各显神通。可以说是中国人与生俱来的特质,学习别人好的东西,但不会完全照搬,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走,会有所创造,有所发明。
当我第一次从小电影上看到日本世界冠军打球时,除了欣赏他们扎实的基本功,总觉得他们的打法有很多欠缺,而中国的打法比他们先进。从那时起,我就相信中国运动员经过几年努力,一定能够攀登世界高峰的。尽管在世界锦标赛上的成绩还不如日本,但代表了乒乓球技术的发展方向。
图8 徐寅生比赛击球瞬间
上海的乒乓球受到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打乒乓球的设施条件和氛围比较好。特别是从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以后,各区成立了不少青少年业余体校,吸引很多中小学生参加。有的还办起了“学习、训练、生活”三集中的学校。有不少资深的教练在体校任教。深受家长和学生的欢迎。因此,上海涌现出不少有发展前途的优秀苗子,被输送到上海市和国家队集训。经过高水平的强化训练,至今已有多名荣获世界冠军和奥运金牌。
上海被誉为“培养乒乓球世界冠军的摇篮”,其中最突出的是上海的倪夏莲。她退役后到卢森堡任教。入籍后,代表该国参加国际上的大赛。如今60多岁了,还活跃在国际乒坛上。
七、从“小球”变“大球”,红双喜功不可没
随着乒乓球技术的不断提高,比赛中常由于击球速度的加快和旋转的加强,双方的回合数有所减少,常常一两板就决定胜负,精彩场面在减少。因此,提高观赏性,吸引更多的人来看乒乓球比赛,增加电视转播量,成为国际乒联的共识。
我担任国际乒联主席期间,从日本的一种44毫米的“大球”中得到启发。因为球体积大,速度慢,旋转少,双方大球时回合增多,所以深受中老年爱好者欢迎。日本还经常举办比“大球”的赛事,参加者非常踊跃。我在想,如果把现在用的球适当加大一些,也许会少一点。我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赞同。
赞成都是口头上的,需要落实到行动,比如说球改到多大?打起来什么样子,速度、旋转会改变多少,都需要大家去试验、去实践。外国人光赞成,但是他们不动手试验。我就想到上海红双喜,他们一直积极支持乒乓球活动,于是就连夜和上海红双喜老总楼世和通话。因为时差,楼世和接电话时是在晚上,而乒乓球器材厂最怕晚上接电话,怕有事故,乒乓球容易着火,他也为此吓一跳。我就和他讲了有关情况。我问他,能不能生产一批大球作试验用。这才知道做一个大球并非那么容易,要改生产线,重新开模具等,需要投入不少资金。有的外国厂商还形容说,这是个天文数字。难怪他们不干。
尽管这样,楼总还是表示“只要是中国乒协和国际乒联需要,红双喜一定支持”。红双喜很快把比原有的38毫米改为40毫米的大球制作出来,并送给国际乒联,由他们再分发给各个协会,让运动员们去试验。中国乒协专门在苏州搞了一次大球的乒乓球邀请赛,邀请中外一些名手来参赛,科研人员也是现场观看,并进行统计,收集资料。
图9,2000年,徐寅生被国际奥委会授予奥林匹克银质勋章
经过这轮实践,初步得到一些好的反馈。特别是白俄罗斯运动员萨姆索诺夫拿了冠军后,非常高兴,对大球给予好评。从现场观看,球的来回多了一些。欧洲也积极响应,在丹麦搞了一次大球比赛。经过几次实践,最后形成一个共同看法:大球对减慢速度、减弱旋转是有好处的,也有一些科研数字支撑。我卸任后,我的继任者加拿大人阿达姆·沙拉拉,在他任期内把各种各样的数据公布给大会,最后大家一致同意通过。
考虑到制造商的利益,延后了使用大球的时间。对于青少年比赛,暂不做规定,便于他们处理现有的小球。
实践证明,改为大球后,对提高比赛的观赏性很有效果,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如今比赛中,双方连续几十板的对轰,从近到远,左右奔跑,有攻有守的精彩航母不断出现。有时一个球的争夺,可以让运动员累倒,坐在地上不起。引得全场观众掌声雷动,大呼过瘾。
如今乒乓球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欢迎和喜爱,观众数量猛增,高水平的比赛常常一票难求。电视实况转播成为不少家庭爱看的节目。这些变化应该说红双喜功不可没。同时也是合作双赢。红双喜首创大球,为发展乒乓球运动作了重要的贡献,也因此国际乒联把他们生产大球的标准作为国际标准。这在我国轻工业史上也是少有的。
图10 徐寅生参与乒乓球活动
上海的体育工作,包括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的水平都是全国一流的,有些项目在世界上是第一流的。希望我们年轻一代从小热爱体育,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有培养前途的可以走体育专业化道路。但不要忘记,还是要学习,要体教结合,希望不断出现一些年轻的、体育方面的接班人,能够把上海体育的好势头一直保持下去。
图11 徐寅生与采访团队,摄于2022年11月8日
《时间的赛场:上海体育口述历史》,上海市体育宣传教育中心、上海音像资料馆/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5年出版
有话要说...